亮点成果
2018
  1. 王敏等发现了一原始的尾综骨鸟类——迷惑巾帼鸟,并建立一新的基干尾综骨新科—巾帼鸟科,通过追溯肩胛骨和乌喙骨在脊椎动物演化的主要过程,提出个别早期鸟类(巾帼鸟类和孔子鸟类)具有的愈合的肩胛乌喙骨主要源自异时发育中的过型形成作用,说明在讨论鸟类或者其他类群动物演化时,发育的可塑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成果发表在PNAS期刊。

 

  2. 邹晶梅等报道了在一件距今1.2亿年前的原始鸟类上保存的肺部结构,保存肺部结构的是一件发现于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的始吻古喙鸟化石,古喙鸟是目前已知的最原始的今鸟型类代表。已有的化石证据表明单一方向气体流动这一特征在恐龙(包括鸟类)演化历史中出现较早,但是能够进一步揭示肺的结构的化石还从未在主龙类化石中有过发现,本研究为揭示早期鸟类呼吸系统的演化提供了关键信息。成果发表在PNAS期刊。

 

  3. 徐星等报道了1.74亿年前在中国生存着一种名为“神奇灵武龙”的梁龙类属种,挑战了梁龙类恐龙及其他新蜥脚类恐龙起源和扩散的传统观点;胡东宇等命名了新种属-巨嵴彩虹龙,并在化石不同部位提取了66个样本,证明彩虹龙有着非常鲜艳的羽毛,在不同的角度显示出不同的金属光泽;邹晶梅等首次报道了早白垩世九佛堂组反鸟类的髓质骨材料,这是迄今为止最为确凿的中生代鸟类髓质骨研究,为探知早期鸟类的演化历程提供了新的证据。这三项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4. 王孝理等报道了一件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哺乳动物化石,命名为混元兽。混元兽是真兽类(胎盘类及其祖先)的早期类型,同时发育有真兽类和后兽类(有袋类及其祖先)的混合特征,成果发表于Nature期刊。

 

  5. 朱光等利用鸭绿江断裂的活动规律,确定了燕山运动B幕时限、变形特征、动力状态及动力学机制,并分析了从挤压到伸展的变形规律与时限。论文发表在Tectonics期刊。

 

  6. 徐义刚等利用数值模拟实验的手段发现,在克拉通底部拆沉后的60-80Myr内,可以出现两期次的熔融过程,实验中熔融过程的时间跨度、相对熔融速率可大致与在华北克拉通上的观察相符,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期刊。